绿色低碳是生态保护的核心方向,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不规范使用与回收,正成为阻碍这一目标的突出问题。固阳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,以守护环境公共利益为出发点,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一次性塑料治理全流程,为低碳环保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力。
一、公益诉讼导向摸排:锁定“塑”源,为低碳治理找准靶心。公益诉讼的核心在于精准维护公共利益。围绕一次性塑料使用对环境安全的潜在侵害风险,固阳检察院以公益诉讼监督为导向,推动相关部门开展靶向摸排,为低碳治理奠定数据基础。一是针对企业用塑,摸清2024年度辖区4家规模企业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量约87.5万个,推动3家企业纳入商务部全国统一监管平台,通过“每半年申报用塑量”的刚性制度,将企业用塑行为纳入法治监管视野。二是针对商超用塑,核查2家重点商超年用塑料购物袋及撕拉袋14吨,其中不可降解2吨,以公益诉讼“预防性保护”理念为指引,督促其向总部申请通过“阶梯价位”等方式,引导消费者选择可降解制品。三是针对门店用塑,聚焦饮品连锁门店14万个不可降解杯具使用问题,结合公益诉讼中“经营者环境责任”要求,推动门店向总部反馈减塑需求,并完成用塑数据注册,从源头压缩不可降解塑料使用空间。
二、公益诉讼赋能整改:刚柔并济,推动低碳理念落
地。以公益诉讼中“监督与支持并重”原则为指导,通过“法治约束+理念引导”双路径,将低碳要求转化为具体治理行动。一是法治约束促责任落实。针对摸排发现的问题,依托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能,督促相关部门对企业、商超等主体解读《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、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》,明确其在减塑中的法定义务——如要求商超设置可降解购物袋选项、饮品店跟进总部包装调整,从源头推动“减塑”治理。二是理念引导聚社会合力。依托公益诉讼“守护公共利益”的价值导向,督促相关部门、单位在商超、饮品店等场所张贴减塑宣传材料,向公众普及“一次性塑料污染与低碳发展的关联”,将司法保护理念延伸为公众的绿色消费行动,形成“司法引导—企业践行—公众参与”的低碳治理链条。
三、公益诉讼视角破题:直面短板,完善低碳回收闭环。从公益诉讼“全面保护”视角出发,聚焦一次性塑料治理的关键堵点,推动构建全链条低碳体系。目前辖区存在回收体系不完善问题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多局限于地膜、滴灌带回收,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回收几乎空白,且因“消费者带走使用”等导致统计困难。对此,固阳检察院以公益诉讼监督为纽带,倒逼行政机关联动环卫、城管、环保等部门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,从末端破解回收难题,填补“使用—回收”环节的低碳治理缺口,为形成完整闭环打下基础。
四、公益诉讼长效护航:筑牢防线,巩固低碳治理成效。固阳检察院将持续以公益诉讼为核心抓手,把低碳环保要求贯穿治理全过程。一是扩大监管覆盖,推动更多规模用塑企业纳入全国监管平台,完善用塑数据定期申报制度,以“数据透明”保障低碳治理精准性。二是强化监督力度,加大对不可降解塑料使用的检查频次,对整改不力的主体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程序,以司法刚性倒逼低碳责任落实。三是完善协同机制,深化“检察监督+部门联动+企业落实”模式,推动“使用规范—回收有效—低碳发展”闭环形成,让公益诉讼真正成为守护绿色低碳的“法治屏障”,让每一份“减塑”成效都转化为生态保护的持久动力。
下一步,固阳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的全程参与,将法治力量转化为低碳环保的治理效能,以司法护航让美丽县城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。